▲2018年8月,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倪宝玉受邀航行北极航道,进行极地实船数据测试。(张文轩摄)
▲2023年8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赵滨(左)在重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船用发动机轴瓦润滑油膜厚度测试试验。(刘力宁摄)
多年来,聚焦国家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三海一核”领域战略需求,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大批传承红色基因的杰出人才从这里走出,一大批船海领域国之重器从这里诞生,为海洋强国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学校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牛鼻子,不断引导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体现新价值,在服务行业急需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在改革创新中赢得新发展。
8月15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超纳中心,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如约参加METANANO国际夏令营。在这里,他为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硕博研究生,进行了一场纳米光学和先进材料领域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今年6月,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这位物理学家对超纳中心平台建设和国际化学术创新团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最终作为柔性人才,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作。
“得到国际业内大咖的认可,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超纳中心负责人宋明肇说,抢抓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芯屏、人工智能产业的机遇期,中心正立足纳米光学与超材料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大力发展柔性显示技术和多物理场传感技术,在柔性电子、智能交互等未来重点领域提前布局。
为进一步集聚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投入超过1亿元,大力实施“以才引才”,吸引数十位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海内外青年教师加入,同时超常规打造实验测试环境,支撑前沿领域基础研究。
眼下,微纳加工实验室、分析表征测试实验室、微波太赫兹实验室、超快光学实验室等前沿物理研究领域的先进平台正在加紧建设。
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聚焦非线性物理学、纳米光学、柔性电子学等领域,超纳中心引进17位顶尖科学家。现在,达成加盟意向的外籍科学家越来越多。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吸引国际人才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学校已经连续八年举办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据统计,2020年至今,共有110名国际优秀人才来到这里,投身学校发展和建设事业。
“要从‘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向‘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转变。”前不久,面向线多名海内外青年英才,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倪宝玉这样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正值入职10年,这位37岁的年轻博导颇为感慨。
“极地是我国‘四大战略新疆域’之一,极地船舶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极地船舶核心技术,倪宝玉和团队开展一系列科研攻关,不少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极地甲板运输船等极地装备,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早在研究之初,倪宝玉就意识到,我国与北极强国在基础研究上存在差距。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他赴海外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为获得更加可靠的实验数据,冒着冬季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在封冻的松花江面上连续试验,对他来说是常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创新提出高速水射流破冰方法,相关成果在流体力学顶刊发表;突破冰载荷高精度预报关键核心技术,提出冰-水-船多介质耦合防范机制;开发出国内首款极地船舶冰载荷预报软件,打破被国外垄断的被动局面……好消息不断传来,倪宝玉在今年7月获评工信部首届“工信杰出青年”,8月成功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有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作支撑,才有了我们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如今,倪宝玉担任科技部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装备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工信部极地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将带领团队继续向海进发、破浪前行。
“心里要装着祖国,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需要、人类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我国水声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教授杨士莪的话,始终激励一代代后来者。以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成为他们勇攀科研高峰的坚定信念。
学校团队自主研制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助力“华龙一号”达到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全球首套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实现我国船舶CFD软件自主可控,水下定位系统保障“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精准定位……短短几年间,哈尔滨工程大学高层次人才突破89人次,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不断亮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特色名片。
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设备摩擦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赵滨和团队一直忙碌不停。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船舶行业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专业研制生产基地,他们应邀前来解决柴油发动机摩擦技术难题。多年来,这一团队经常往返于全国各地,被国内船舶动力企业当成不可替代的技术“后援团”。
这样一支有影响力的队伍由何而来?团队负责人卢熙群说,我国船用动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船舶动力摩擦学研究大有可为。给青年人压担子、让年轻人挑大梁,是团队实现快速成长的关键。
2017年,留学归来的赵滨选择入职哈尔滨工程大学。没过多久,他便被推荐在系列船舶动力自主化重大专项中,担任发动机轴瓦摩擦润滑研究的技术负责人,牵头与上海交通大学、重庆跃进机械厂、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船动力研究院等行业知名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经过和企业的深入对接、与高校院所的长期合作,赵滨迅速从一名理论见长的学者,成长为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行业专家。他带领团队逐渐掌握船舶行业摩擦润滑领域研究动态与短板,不断探索国际前沿的摩擦副动力学与摩擦学耦合分析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轴瓦润滑分析软件,有力支撑了我国船用柴油机的自主研发。
受赵滨影响,校友马旋、史修江,毕业后也欣然加入摩擦学团队。经过院校悉心培养,他们都已经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翘楚,牵头负责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这是一支年轻精干、朝气蓬勃、专业水平属于国际一流、研究方向高度聚焦的队伍。它的组成和发展适应了我国船舶工业高速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相关研究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邀咨询专家朱东曾作出这样的评价。
为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实施“一人一策”创新举措。针对“0-1”突破、国家战略、国际合作等不同科研领域,学校设置各类自由探索基金,配备科研启动金,解决青年人才起步难问题。子女教育、预聘职称、国合引智基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接连出台,为人才发展消除后顾之忧。
统计显示,得益于青年人才队伍蓬勃发展,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教师中,45岁以下人才占比超过65%,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载砥砺奋进,红色气质愈发闪耀。哈尔滨工程大学高岩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不断打造“顶天立地”的高水平学科团队,打造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