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8日,先进功能薄膜材料与表面涂层丝路国际研讨会暨陕西省纳米科技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
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院士,西安市决策与咨询委主任徐可为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问向荣,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田世坡,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楼文晓,西安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孙尚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汪瑞军研究员,沈阳飞机研究所贺飞型号总师、吉林大学教授李广社,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曹学强,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教授李越,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昌,西安交大材料学院院长单智伟,西安文理学院机材学院院长张运良,陕西省纳米科技研究协会理事长、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副院长马飞等嘉宾及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开幕式。陕西省纳米科技研究协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敏强主持开幕式。
徐可为致开幕辞,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讲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迫切需要增强科技创新第一源动力。而薄膜与涂层技术是基础性和先导性强、应用前景广阔、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一代共性技术,正在迅速向各个科技和产业领域渗透,已经逐步成为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源头。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颠覆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薄膜与涂层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单智伟指出,习总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更激励着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代材料,一代产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决“卡脖子”材料问题,希望借助本次论坛,加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科研院所及企业深入合作,提升创新成效,为共同推动薄膜、涂层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田世坡讲到,为适应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科协启动了科创中国推进经济合作融合行动计划,把创新的资源以及创新的力量更多向基层和一线倾斜,聚焦一个产业,联合一所高校,引进一个学会,建设一个平台,面向地市一级的主导产业,组建全国科技工作队伍,开展学术交流、决策咨询、联合研发,多层面多形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希望本次会议为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材料学科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谢建新作为“周惠久论坛”受邀嘉宾,以“面向2035年的新材料发展战略思考”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详细介绍了当前新材料的国际发展趋势、国内现状与需求、思路与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建议等内容。他指出,我国已具备成熟的材料产业体系,但在高端材料、新型材料方面仍存在短板,建议新材料研究应该加强创新能力和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设置材料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建立新材料研发应用迭代提升机制等改革和保障措施。香港城市大学教授Paul K. Chu通过线上方式,以“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of Biomaterials and Related Technology”为题作了大会主旨报告,介绍了生物材料面临的问题和现实需求,提出通过表面改性来改善生物医用材料特性的新的技术思路。
李广社以“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溶液合成化学——从纳米技术到纳米科学”为题,以古罗马多色雕铸高脚杯受到不同角度光线时呈现的颜色不同为例,说明合成化学在若干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以时间顺序讲述了纳米金属的测试技术、新理论、新模型、制备方法的发展。贺飞以“飞机运动部件的耐磨损需求”为题,介绍了飞机制造中使用到七种工艺,提出了具有自润滑性、耐腐蚀性、可修复性、环保型材料的需求,并希望工艺开发单位能与应用单位多交流,及时捕获需求,解决问题。曹学强以“Pulverization of YSZ-TBCs in moisture”为题介绍了热障涂层在飞机发动机中的重大需求,研究了YSZ在潮湿环境下粉化的问题,全面总结了该项工作在航天航空中的重要意义。李越以“金属周期微/纳结构阵列及光学传感应用”为题,讲述了金属纳米颗粒阵列光学特性及其在光学传感器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为解决大面积金属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问题,提出金属纳米单元自组装策略。
会议由陕西省纳米科技学会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文理学院共同承办。大会分为主旨报告和6个分论坛,包含40余位特邀报告人,涵盖表面强化与硬质薄膜、耐高温复合涂层材料、生物材料与生物涂层、光/电/气体传感材料、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等议题,为科学谋划材料学科“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升材料科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贡献集体智慧。